其三,对于发展道路。
余以为人之思想均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故事中陈、齐、姚也是如此,尽管他们对未来有所预知,但面对陌生的环境,又谁能保证万事万物一成不变?何况,谨以自己而言,若非特别准备,谁又能记得那许多过去的往事,连时间地点都记忆清晰,即便有所记忆,又有何用?
就如知道信王将会继承大统,但面对红墙大院,一介草民,又有何作为?
参加过政治斗争的朋友只怕深有体会,自己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坚实的实力基础上,绝难以一两句惊世骇俗的言论而获得他人的信赖。做事做人,如同走路,需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妄图跳跃,或偏执于寻求捷径,那只是欠下了一份将来必须以更大代价赖场还得债!
因此,陈、齐、姚也面临这样一个不断抉择,不断修正的发展之路,正如支援辽东,大家谁也没有见过建奴的样子,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厉害,有如何肯定,他们便一定能破关而入?或者不会提前入关?
参与辽局尽管会有这样那样的损失,但是有两点收获即足够,其一锻炼队伍,战争是最好的练兵场,只有在残酷的战争中,队伍才能成长起来,广东水师是在与同行(海盗)、朝廷、红毛的战争中走过,成为威武之师,陆军却并没有这样的经历,而同建奴、流贼争夺天下,却必须在路上取得军事胜利;其二,真正地了解建奴的虚实,四百年前,没有电话、飞机、网络,信息的交流极为困难,只有亲眼目睹,亲身体会了建奴的长与短,强与弱,才能有的放矢地与之周旋。
至于向朝廷提供帮助,自然也有争取时间,做准备的意思,而且是拖得越久越好!
其四,关于一些波折。
比如齐振华的死。
洪承畴会有心借刀杀人,除掉祖大寿——尽管最终是偷鸡不成蚀把米,难道他人便不会如法炮制置齐振华于死地?
政治需要的是平衡,陈、齐、姚三人创业也是如此,保持均势,大家才能够和平共处,任何打破平衡的做法都是可怕的。
齐振华有心将三家的产业经营成齐家一家之业,难道旁人便会坐以待毙?统一军权是作战的需要,但不是政治的需要,如果大家仔细看便会发现,军中要职都是齐振华的人马,这种局面发展下去,陈家、姚家如何能不忧心忡忡?
这实际上也是****和民主的冲突,如果齐振华是主子,其他二人是奴才,那么事情简单,大家为齐振华效忠,但问题偏偏是,他们三个是平等创业的合作者,并不是主仆关系,因此,齐振华试图打破平衡的做法——不论是有心还是无意,在其他两家看来,都是可怕的。
只有他死,才能重回平衡,平衡之中,大家才能求同存异,共同发展。当然,平衡还会被新的不平衡所打破,那时候又需要另一次政治洗牌。政治便是这样循环往复,遵守规矩,才能长久发展,任何破坏规矩的人,都会遭到旁人的惩罚!
郑芝龙是一家之主,作为领导者,他深深地明白粤党的内部矛盾,甚至可以说,齐振华的死也是意料之中,因此当齐经国试图与他议和的时候,尽管考虑到其中有诈,但仍然犹豫不决甚至希望能够以和。显然,从他的角度,怎么看着都像是姚世贤是借刀杀人,让他们两家拼得你死我活,因此,战,对于齐经国、郑芝龙似乎都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是他的错误在于,他没有想到,作为齐经国,他在避免两败俱伤的同时,还需要尽快建立军功以稳住他在军中的地位。同时,他也看清了姚世贤和齐经国处理问题的能力,果然是两败俱伤的事情,姚世贤又如何会做呢?他要的是更大的成功,而不仅仅是龟缩在岭南一隅,被粤海王的光环压得抬不起头来!
齐经国的出征,事实上也是姚世贤给他的考验,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如果他果然了得,能够化险为夷,那么他对于姚世贤便是有用的,可以在未来的战争中给于帮助,而且能够继续维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如果能力不足,姚世贤也有足够的人选立刻弥补缺失,起码,齐经国、齐宝国死了,还有齐降龙。
咳!不知不觉,一部架空的故事,却充斥了充满阴谋鬼诈的政治斗争,可是,这政治斗争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着,诸位看官,且慢慢欣赏吧……
大明天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