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6月的柏林,空气中飘着细雨,街头纳粹分子越发狂热。国会大厦附近的街角,“犹太人滚出德国”的标语到处都是,冲锋队队员穿着褐色制服,举着卍字旗来回踱步,路过的犹太行人都低着头匆匆而过。
杨春元和戴克俭撑着一把黑色雨伞,站在威廉皇帝化学研究所对面的咖啡馆里,隔着玻璃窗望向三楼那扇亮着灯的窗户,那是莉泽·迈特纳的办公室,也是他此行的第一站,更是“破晓计划”能否启动的关键。
当杨宇霆跟大儿子讲述了自己这个伟大的破晓计划之后,杨春元足足用了十几分钟才消化了这么庞大的概念,随后便被父亲安排到了欧美,他虽然还有些地方不理解,但是父亲的话,他总是一惯执行的。
而戴克俭本来被安排在了药警总团当兵,当杨春元决定去欧美的时候,杨宇霆觉得德国现在太危险,于是安排了戴家次子,当了春元的护卫兼助手,戴克俭是个性格沉稳的人,和春元搭配起来,也是相得益彰
杨春元整理了一下深灰色西装的领口,在纳粹势力抬头的柏林,暴露与外国军方的关联,不仅会给迈特纳带来麻烦,甚至可能让整个邀约泡汤。
推开研究所的门,走廊里静得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三楼办公室门口,贴着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是迈特纳娟秀的字迹“铀裂变实验数据整理中,勿扰”,但末尾却画了个小小的问号,像是在为实验瓶颈发愁。杨春元和戴克俭轻轻敲了敲门,里面传来一声带着疲惫的回应:“请进。”
迈特纳正坐在堆满实验报告的书桌前,鼻梁上架着一副细框眼镜,手指捏着一支铅笔,在纸上演算着什么。看到杨春元这个陌生面孔,她放下笔,眼神里先是疑惑,随即多了几分警惕“您是?我好像没见过您。”
“迈特纳教授,您好,我是杨春元,来自中国东北军,是‘破晓计划’的外交协调员。”杨春元躬身行礼,语速轻快,作为一个德国女婿,他的德语在和夏洛特的日常对话中,锤炼的越加优秀,甚至有股子老普鲁士的浓厚味道“冒昧打扰您,是因为我们有一项关乎核物理未来,也关乎您个人安全的计划,想邀请您加入。”
“破晓计划?核物理?”迈特纳皱起眉头“杨先生,您是不是找错人了?中国东北军。。。据我所知,贵国连生产高纯度硫酸的工厂都没有,怎么会突然搞核物理研究?”她的语气里带着明显的怀疑,毕竟就在上周,她向柏林一家化工企业申请实验用的重水时,对方还以“犹太学者不配使用德国资源”为由,直接拒绝了她的请求。
杨春元没有急于辩解,而是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厚厚的文件,轻轻放在桌上“教授,这是破晓计划的详细方案,您可以先看看。我们计划在东北大兴安岭深处,建设一座全球顶尖的核科研基地,配备从挪威维莫克工厂订购的重水,每年5吨,买断未来三年产量,从德国西门子定制的精密机床,还有专门的铀矿开采团队,我们已经探明,辽宁海城、吉林通化都有高品位铀矿,下个月就能启动开采,不用依赖海外进口。”
杨春元顿了顿,特意加重了语气“资金方面,您完全不用担心。破晓计划的经费由我们东北军副司令杨宇霆先生旗下的杨氏制药全额承担。
杨氏制药是目前全球唯一能量产盘尼西林的企业,去年净利润超过3000万大洋,今年计划投入1000万大洋作为科研经费,未来十几年,累计投入1亿多大洋完全没问题。您的年薪,我们开到50万大洋,这相当于于您在德国当教授的年薪的10倍,还会为您和家人准备带花园的别墅,配备专门的医疗团队和翻译,您不用学中文,基地里所有科研沟通都用英语或德语。”
迈特纳拿起方案,逐页翻看着。方案里的细节远超她的预期,甚至连科研人员的伙食标准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但她很快又摇了摇头,将方案推回杨春元面前“杨先生,谢谢您的诚意,但我不能答应。我在柏林待了二十多年,我的实验数据,我的研究团队都在这里,而且。。。”她的声音低了下去,眼神里闪过一丝担忧“我是奥地利国籍,现在纳粹还没对奥地利人动手,或许局势会好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