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乐奏响礼乐。</p>
在奉常的引领下,秦王率领众人踏过砖石大道、拾阶而上,先于英灵阁前殿祭香,又至殿后广场的英灵碑前祭拜。</p>
高大的墨色石碑,简简单单,并无刻字,只在上首镌刻一只威风凛凛的玄鸟,玄鸟的爪中衔着一颗五角星。</p>
知韫手执祭香,站在嬴政的右后方,静静聆听他以秦王之名宣读的祭词与誓词,而后,随众人一道恭谨地躬身三拜。</p>
一注注祭香汇入青铜宝鼎,一缕缕烟雾聚在一起、飘向天际。</p>
太乐易曲。</p>
这一次,是《无衣》的曲调,却不是《无衣》的词。</p>
“玉盘玉盘,栖我屋梁。</p>
玉盘玉盘,流辉盈光。</p>
或翳云惟,或隐桂芳,</p>
曾贮饴浆,曾拭泪淌。</p>
……</p>
千载诗章,万祀歌扬。</p>
曜曜银汉,漫漫长长。</p>
渭水汤汤,骊山茫茫。</p>
揽星携月,归我家乡。”</p>
有六七岁的稚童,也有十来岁的少年,着黑裳、披麻衣。他们都是战死士卒留下的孩子,为亡父唱祭歌。</p>
锐士顿甲拍戈为之和,士民闻之,无不深受触动、潸然泪下。</p>
孩子们,回来看看吧。</p>
秦国没有忘记你们,秦王也没有忘记你们。</p>
“玉在盘中,即为国。稚子所在,即为家。”</p>
知韫轻声呢喃,“有千千万万个秦人的家,才会有秦国。”</p>
嬴政沉默。</p>
他听到英灵阁的那一刻,就清楚地意识到这能给他收拢多少秦人之心,可此时此刻,亲眼所见,依旧令他震撼。</p>
不是竹简上那一串串冷冰冰、轻飘飘的数字,是一条条人命、一个个家庭,厚重甚于泰山。</p>
“以武止戈。”</p>
他缓慢而坚定道,“这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不休,是时候结束了。”</p>
知韫莞尔浅笑,向嬴政伸出手,“愿随阿父,开万世太平。”</p>
嬴政垂眸,牵住女儿的手。</p>
——他和她一起。</p>
重臣宗亲见此,齐声道,“愿随王上、殿下,以武止戈,开万世太平!”</p>
——请一定带上他们。</p>
“愿随王上、殿下,以武止戈,开万世太平!”</p>
锐士与黎庶的高呼如零碎星子汇成满天星河,璀璨放光芒。</p>
“军心可用,民心可用。”</p>
待到秦王车驾远去,人群中,一位面若好女的青年低声感叹,“秦国本就威势极盛,今日过后,既得了以武止戈、开万世太平的大义,又使得军心稳固、越发锋锐难挡。”</p>
“上……上疏王上。”</p>
他身侧,一个样貌俊朗的中年男子慢吞吞道,“秦国……以……以此收军民之心,韩国……也可以。”</p>
今日祭祀英灵,秦国并不禁止士民旁观,许多咸阳学宫的学子以及六国客居之人都前来一观。</p>
韩非与张良亦是如此。</p>
因着秦王一道为栎阳公主聘师的国书,刚继位没几年的韩王安不敢得罪秦王,立时着急忙慌地遣韩非入秦。</p>
韩非倒是不想来。</p>
奈何韩王安扯着他袖子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仿佛他不来就要天塌了、地陷了、国破家亡了,软硬兼施地求他。</p>
至于张良,韩国贵族子弟,其大父、阿父在世时皆位至韩相,拢共辅佐五代韩王,只是现在的他,不过是四处游学的士子,与韩非结伴入秦。</p>
“何其难也。”</p>
张良苦笑,“祭祀乃国之要事,让韩王与公卿祭祀军士,不易啊!”</p>
说句不好听的,如这等举国祭祀,他们自个儿看了都眼热非常,但凡有个机会,绝对能抢破头,谁会乐意让给庶民?</p>
指望连抚恤都要贪墨的贵族老爷给不被他们放在眼里的庶民祭祀,不如指望太阳打西边出来。</p>
“不试,怎……么知道?”</p>
其实心里都明白的韩非轻叹,“使秦王为……为韩王,大善。”</p>
张良:“……”</p>
他唇角微抽,无奈道,“公子还是想想如何安然从秦国脱身吧,不说秦王,就是那位栎阳殿下,怕也不是好相与的。”</p>
他在路上可是听韩非说了,荀子与其弟子皆在咸阳,且荀门师兄弟几乎每人都给韩非去信、请他入秦。</p>
是奉谁之令,显而易见。</p>
得秦王宠爱看重、得秦国重臣偏爱维护,甚至咸阳士卒黎庶亦愿高呼追随,公主当到这份上,与储君何异?</p>
韩非:“……”</p>
他沉默了一下,再次感叹,“若使栎阳公主……为韩王,亦善。”</p>
张良:“……”</p>
所以,秦王和栎阳公主馋你的才华,你也馋他们的本事?</p>
得,感情还双向奔赴上了。</p>
是他多余了。</p>
(微笑.jpg)</p>
*</p>
<span>春枝暮</span>问一下哈,大家是想写到立太子(马上了)就结束、剩下的放天幕打乱了讲,还是写完完整故事再看天幕?这个的话,就是中间会时间大法,但结束点是政哥和知知泰山封禅然后天幕正好降临,不过这样会是大长篇的,如果不想看,我就不往下写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