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看着那些泛黄的资料,眉头也皱了起来。这种原始的排查方式,效率确实太低了。
她沉默了几秒,脑子飞快地转动着。
“贺叔,我们或许可以换个查法。”
“哦?”贺严来了兴趣,“你说说看。”
“光按着上岛时间查,范围太大了。我们应该反过来,先确定一个更小的怀疑圈子,再从这个圈子里去核对档案。”苏晴的思路很清晰。
她站起身,走到贺严的办公桌旁,伸出手指。
“第一,列出所有能接触到,或者有机会接触到发电机组、水库、弹药库、通讯站这些要害部门的人员名单,不管他是什么职位。”
“第二,在这些人里,找出那些有技术背景,但现在却待在非技术岗位,或者很不起眼的岗位上的人。就像李胜利,一个调度员,谁能想到他懂那些。”
贺严的眼睛亮了起来,他跟着苏晴的思路,补充道:“还有那些性格孤僻,不合群,常年独来独往的。”
“对!”苏晴打了个响指,“还有一点,查他们的家庭关系。那些声称家在内地,但常年不通信,或者通信记录很奇怪的,都要重点关注。”
她提出的这几条,本质上就是一套原始的行为分析和数据筛选模型。
在七十年代,这种把不同维度的信息交叉对比来锁定嫌疑人的想法,可以说是相当超前了。
“你这个法子好!”贺严一拍大腿,脸上的疲惫一扫而空,“把捞针变成了在几个碗里找针,范围一下子就缩小了!”
他看向苏晴的眼神,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这姑娘的脑子,转得就是比别人快。
“这事不能光靠保卫科那几个大老粗了。”贺严当机立断,“我重新成立一个审查小组,就叫‘拔钉行动组’,你来当这个组的副组长,专门负责排查工作。”
“我?”苏晴愣了一下。
“就是你。”贺严的语气不容商量,“你提的方法,你来执行最合适。我给你最高权限,人事科、保卫科,所有相关部门的档案,你随时可以调阅。我再给你配几个人,专门听你调遣。”
这等于是把整个内部排查的指挥权,交到了苏晴的手里。
苏晴明白这份信任的分量,她没有推辞:“好,我需要几个脑子活,做事细心的人。”
“没问题。”贺严拿起电话,就要摇人。
就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保卫科的刘科长一脸凝重地走了进来。
“参谋长,有点新情况。”
“说。”
“我们对李胜利进行了疲劳审讯,这小子嘴硬,但精神恍惚的时候,反复念叨了几个词。”刘科长递过来一张纸条。
贺严接过来一看,上面写着:“六二台风……顶梁柱……”
“六二台风?”贺严皱起了眉,那场台风是岛上老一辈人都记忆深刻的一场大灾难,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顶梁柱又是什么意思?”刘科长也是一头雾水。
苏晴看着纸条上的两个词,没有立刻说话。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脑海里飞速闪过在图书馆里翻阅过的那些泛黄的旧报纸。
“六二台风……顶梁柱……”
她低声重复了一遍,像是在确认什么,眼神陡然一亮,“贺叔,这可能不是两个孤立的词,而是一个关联事件!六二年台风后,岛上进行了大规模的灾后重建,我记得当时师部的报纸上,为了鼓舞士气,把一批在重建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先进个人’和‘青年标兵’,称赞为重建家园的‘顶梁柱’!”
这些信息,是她之前为了了解海岛历史,从图书馆的旧报纸上看到的。
贺严和刘科长的眼睛同时亮了。
“你的意思是,另外两个‘钉子’,很可能就在当年那批受表彰的人员里面?”贺严的声音都有些激动了。
“很有可能!”苏晴分析道,“你想,获得这种荣誉,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伪装。谁会怀疑一个被公开表彰的英雄模范是敌特?”
“而且,参与灾后重建,能让他们有机会熟悉岛上各处的建筑结构和设施布局,为后来的潜伏破坏打下基础!”
这个推论,合情合理,逻辑严密!
原本茫茫无际的大海,瞬间被圈定成了一个小小的池塘。
“太好了!”贺严兴奋地在办公室里走了两步,“老刘,马上去档案室,把六二年台风后所有受表彰人员的名单,全部给我调出来!一份不漏!”
“是!”刘科长领命,转身就快步走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