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韫重视人才、渴望人才,但在她眼中,也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值得她花费大量的心思去招揽的。</p>
李牧是特殊的。</p>
固然,李牧是难得的将才、帅才,在治军上很有一套,但他也不是全然不可替代。</p>
就以目前的秦国来说,王翦、蒙武尚能征战,王贲、杨端和、桓齮等正当盛年,蒙恬、李信、章邯等茁壮成长,底下还有王离等小一辈,梯队建设十分完美。</p>
再不然,过个几年,她还可以去截胡一下刘邦的创业班子。</p>
——很久很久以前,她和老刘家还称得上是一家人呢。</p>
既然是一家人,那自家的人才借她使唤使唤,也理所应当不是?</p>
左右她又不会亏待他们。</p>
能收服李牧,自然是好,实在收服不了,也没到让她心疼的地步,之所以想要试试,不过是想借此安一安赵人之心。</p>
“失去”是一件奇妙的事。</p>
纵然过去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有些这样那样的意见,但一旦它们成了过去式,又会不自觉地开始怀念、开始美化。</p>
亡国更是如此。</p>
俗话说,人离乡贱,只是离乡尚且如此,更遑论是亡国呢?</p>
赵人必然惶恐不安。</p>
比起秦这个与赵国打生打死几百年的外来者,和秦国派遣来的不知什么时候就调离的流官,赵地的黎庶自然会更信任原赵国的自己人。</p>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p>
秦国要完成从征服者到统治者的转换,需要漫长的磨合期,在这个磨合期中,吸纳赵人进入统治阶层是必须要做的事情,秦国绝不可能将所有赵人永远地排斥在外。</p>
那么,该吸纳谁呢?</p>
最好是在赵国地位高、却非王室的,在赵人心中有名望、信任度高的,有理想、有信念的,有超越常人的才能的、忠于赵地黎庶而胜于赵国王室的……</p>
李牧就很合适。</p>
秦国将他树立成招揽、安抚赵人的旗帜,赵人则将他当做与秦国上层沟通的桥梁、庇护赵地黎庶的靠山。</p>
至于李牧世代为赵将……</p>
说句实话,在这个人才们觉得国家不够重视自己、不值得自己效力,就可以完全不带留恋地收拾行李跑到隔壁去的年头,“世代”二字,水分真的很大。</p>
就比如在后人眼中所谓的世代为秦将的蒙氏家族,自蒙骜这一代才离齐入秦,满打满算,也就蒙骜、蒙武、蒙恬蒙毅三代。</p>
李牧也差不多。</p>
他的祖父李昙,初为赵国名将,封柏人侯,后入秦,拜御史大夫。李家的族谱再往上数,仕秦和仕赵的对半开,再把族谱往下数,李信还是李牧嫡嫡亲的堂侄子呢。</p>
打来打去都是一家人。</p>
降秦而已,又不是什么背弃祖宗的事情,都是为了天下太平啦!</p>
但赵嘉不一样。</p>
他是赵国王室子弟,当过赵国太子、在赵国素来得贤良之臣与黎庶的人心,若非赵王偃为了美人昏了头,他就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代赵王。</p>
——比韩非还过分,韩非好歹只是旁支,还不得韩王的重用。</p>
这样的人,疯了才会降秦。</p>
世上有几个人,是会背叛自己的阶级和利益的?</p>
就算换做知韫是赵嘉,也得喊着羁绊啊、家国啊什么的冲上来推翻无道的暴秦、恢复赵国的宗庙社稷。</p>
别说是赵国。</p>
就算是在最弱鸡的韩国,只要她是正统的太子,那也得头铁地试着硬刚秦国,就算刚不赢,也只会像张良一样蛰伏下去等待时机,哪怕秦始皇是她的偶像,也绝对不带投降的。</p>
笑话。</p>
她就算刚不赢秦始皇和他的重臣天团,难道还刚不赢胡亥和赵高?</p>
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p>
“我其实有些想不好。”</p>
知韫的神色有些纠结,“若赵偃果真病重将死,那么邯郸城内,倡后和现太子赵迁一脉与前太子赵嘉一脉必然进行最后、也最激烈的争斗,于秦国而言,比起素有贤名的赵嘉,自然是让赵迁上位更合利益。”</p>
赵王的位子上,必须得是猪,绝不能让正常人坐上去。</p>
“你想除去赵嘉。”</p>
嬴政迅速领会到她话中未尽之意,“想让他入秦为质?”</p>
在如今这个时候,各国互送质子就跟互嫁公主一样,是如吃饭喝水般寻常的事情。</p>
秦国自秦武王后的几代君王里,昭襄王曾于燕国为质,庄襄王和嬴政曾于赵国为质,至于孝文王,如果不是他那个曾于魏国为质的太子兄长早逝,也轮不到他上位。</p>
只是时移世易,秦国的国力愈发强盛,将终极目标都定成了定天下于秦,自然对互送质子这一套没什么兴趣。</p>
真要送质子,送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