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62章 年考(1 / 2)

下雪后的第三日,岳麓书院的年考,便在这冬日肃杀又隐隐躁动的气氛里,准时来了,依旧是那个让人心里发怵且举办过入学考的慎思堂。

一大早,通往“慎思堂”的那条青石板路,气氛就绷得紧紧的。

学子们大多抿着嘴,眼神里带着点豁出去的狠劲,或是藏不住的紧张。

相识的碰见了,顶多匆匆点个头,连寒暄都省了,生怕多说两句话,就把脑子里死记硬背下来的那点东西给忘没了。

王明远收拾好东西也便李昭一同出门,冷风刮在脸上,刺刺的,反倒让他因熬夜复习而有些发沉的脑子清醒了不少。旁边的李昭,脸绷得比他还紧,嘴唇都有些发白,一路走,一路还在无意识地念叨着什么经义。

“宴之兄,放轻松些。”王明远低声宽慰了一句,“平日该下的功夫都下了,尽力便好。”

李昭猛地回过神,咽了口唾沫,声音有点干:“我知道,我知道……就是这心里头,跟揣了只兔子似的,蹦跶得厉害!明远兄,你说……我不会真被……”

“瞎想什么!”王明远打断他,“你近来进步不小,上次听你说你们教谕还夸你经义很有悟性。稳住心神,正常发挥便是。”

李昭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连连点头:“对,对,教谕夸过我……我得稳住,稳住……”

年考果然不同,规制上就更靠近乡试了,一连考两日。

第一日考的是经义注疏,足足五道大题——《四书》经义两道,《五经》经义三道。

这已不再是院试时主要考有没有记住经文本身的意思了,更多的是抠那些艰深拗口的各家注疏,考校的是对这经义的理解深度和广度,看你肚子里除了死记硬背,到底装了多少真材实料。

王明远沉下心,先快速浏览了一遍所有题目。大部分内容,平日里周教谕都反复锤炼过,柳山长那本笔记里也多有鞭辟入里的见解,他答起来还算得心应手,思路也颇为顺畅。

唯其中一道出自《孟子》的题尤其刁钻,题干是“民事不可缓也”,偏要追问:“今地方官为修文庙、立牌坊,强征民财民力,致春耕延误,却称‘为君兴教化’,此与‘民事为先’之论是否相悖?”。

他沉下心,略一思索,便提笔破题,将几位注疏大家的观点条分缕析,对比异同,开头先点“君欲兴教化,必先安民生,民生不安,教化无从谈起”,再引二贤之论层层佐证。

接着直指“今之弊在‘重形式轻根本’,非‘重教化轻民生’”,将论题辨析清楚。

最后提出“先补春耕、再筹文庙,由民自愿捐输而非强征”的建议,每一句都扣着“教化与民生一体”的核心,既合经义,又切地方实情。

然后再结合此事在执行时遇到的一些冲突的实例,洋洋洒洒,写下了自己的见解。

写完通读一遍,自觉条理清晰,言之有物,心下稍安。

其他几道题虽然也考得细,但终究没超出这半年所学的范围。只要平日听课认真,笔记做得全,总能答出个七七八八。

但想像王明远这样答得既有深度又有自己见解,那就非得下过苦功夫、有过人悟性不可了。

第一日考完出来,学子们个个脸色各异。有的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显然是遇到了难关;有的则面带喜色,显然是发挥不错。

李昭凑到王明远身边,小声问:“明远兄,那道《孟子》题……你咋答的?我感觉我答得有点乱……”

王明远简单说了下自己的思路,李昭一听,脸就垮了半边:“完了完了……我好像答偏了点……明日策论、诗赋和算学老天爷可得多保佑我啊!”

第二日,考的是策论、诗赋和算学。

策论才是真正的重头戏,两道题,都是紧扣着最近的时政动向。

第一道题是关于西北边关的。

今年秋末,北边鞑靼部落果然又不老实,几次小规模叩关骚扰,虽然没酿成大乱,但也弄得边陲陲不宁,百姓惶惶。题目问的就是如何安抚边民、稳固边防的具体策略。

王明远一看这题,内心就一沉。

前阵子和狗娃也讨论过此事,他俩都很担心远在边关的王二牛。没想到,这事转眼就变成了策论考题!

岳麓书院的消息果然灵通,对时政的把握也真是精准。

他不敢怠慢,仔细回想周老太傅平日讲解策论时强调的“务实”二字,又结合自己看过的邸报和听来的零星消息。

他提笔先从“稳民心”入手,写到如何及时公布准确讯息,避免谣言四起;如何组织边民互保,加强巡防;

又谈到“固边防”,除了常规的整修武备、激励士卒,他还特意写到可效仿“屯田戍边”之策,于紧要处增设军屯,且战且耕,减少粮草转运之耗,也能让戍卒更有归属感,并非一味死守。

最后还提到对遭受骚扰的边民要及时抚恤,减免税赋,使其能安心生产,不至流离。

每一策他都尽量写得具体,避免空话套话。

第二道策论题,却让王明远看得眉头紧紧皱了起来。

题目竟是关于东南沿海一些偏远海岛的。

说那些岛屿人烟稀少,产出有限,却时常遭受海盗倭寇侵扰,朝廷每年都要耗费大量钱粮派兵巡防剿匪,得不偿失。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最新小说: 大唐:身为太子的我只想摆烂 综穿之随心而为 你一小黄毛,咋就族谱单开了? 寒门屠户之子的科举日常 咱家世代贼寇,你小子考上状元了 我,大唐首富,李二想嫁女儿想疯了 天降小福星,帅府全家宠上天 我,武松,靠科举无敌! 开局怒喷扶苏,这个皇帝我来当! 大明:大孙朱雄英,老朱扶我春庭雪